出版 | ”村市(是)厨房“画册,上启艺术 X UABB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已经结束了一年有余。其中,上启艺术参与了南头分展场艺术板块、以及盐田分展场艺术板块的策展执行工作。在展后的半年时间里,上启团队成员总结整理,将盐田分展场“村市(是)厨房”展览内容集结成册。
画册的设计延续了“村市(是)厨房”展场的主视觉设计
《“村市(是)厨房”——2017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画册系统介绍了盐田分展场的展览概况及相关信息,以不同版块、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视角深入展现“村市(是)厨房”的风貌。全书分为建筑改造、艺术介入、展期活动、在地走访四个部分。
About Exhibition
关于展览
展览主题"村市(是)厨房",将厨房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生活空间放大到城市尺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参与者,都对这个主题有着不同理解。
△点击图片 回顾盐田大梅沙改造过程
展览引入建筑和艺术双元素,结合大梅沙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其独有的在地性和极强的互动性而更具特色。鲜明的城中村生态、历史文化与当代艺术、建筑设计的碰撞,建筑师与艺术家共享共创,共同探讨城中村形态的革新与更多可能性的发生。
△点击图片
回顾建筑板块部分改造过程
出版《“村市(是)厨房”——2017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目的是为了记录第七届UABB“城市共生”大主题下对深圳城中村个案现状的探讨与研究。
“村(市)是厨房”展览介绍
通过建筑微改造的方式,将村内现有的零散空间梳理整合,并与生产方式统一起来,创作、展览与村民的日常相结合。艺术的介入将是另一个层面的实验,我们将通过种植、烹调的行动进入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建筑,以“村市(是)厨房”为主题,除了空间与食物生产外,并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装置、影像、互动的作品。
——展览前言
Architecture Transformation
建筑改造
“村市(是)厨房”实践展由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不同设计风格的五家建筑师事务所共同参与:刘珩+南沙原创;俞挺+Wutopia Lab;杨小荻+普集建筑;张斌+致正建筑;臧峰&James SHEN&何哲+众建筑。
他们以半命题作文的方式,参与10栋建筑的微改造。画册详细记录了建筑师从思路到实践,对盐田大梅沙村部分建筑的改造全过程,以及建筑师专访。
建筑板块内容节选
村是厨房,只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和村有可能共生共荣共享在建筑和艺术领域的实验和尝试。它不是一个乌托邦,是一场完全可以操作和实现的“软硬兼有”的空间再生产实践。
——建筑板块策展人序
刘珩
“ 建筑改造 ”
滑动查看在地建筑改造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
3号楼是一幢建造于70年代典型的客家民宅。
由于整个建筑尺度较小,我们把此空间定义为以一层展览和二层亲子厨房为主的儿童体验区。首先拆除老建筑所有的非承重墙体,从原有空间趣味性出发,在一层设计了六个两两相互垂直的双坡顶展览空间。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
滑动查看在地建筑改造
俞挺+Wutopia Lab
当下所有脱离建筑技术和制冷技术、同质化的地域性建筑都是伪地域建筑。城中村展现是一种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生活态度。它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地、直接实用地、低成本地拼凑任何被其改写过的各种形式和技术,粗糙但生命力十足。
——俞挺+Wutopia Lab
“ 建筑师专访 ”
滑动查看建筑师专访
众建筑+臧峰&沈海恩&何哲
Q:来到这个村后对深圳有没有一些新的看法?
A:这个村子与我概念里的城中村不一样,原来我对城中村的印象是“握手楼”,或者出现在城市区域中心的村子。而大梅沙村的周边并没有很密集的、很夸张的城市化,仍然有自己一个很完整的生态环境,所以一开始也没有想到城中村的概念,但来到这边深入了解后,发现它确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城中村。
——众建筑+臧峰&沈海恩&何哲
滑动查看建筑师专访
普集建筑+杨小荻
Q:怎么理解本次盐田分展场的主题——“村市(是)厨房”?
A:我对“厨房”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公共空间的认知上,过去我们认为厨房是一个很私密的事情,而“村市(是)厨房”则将这种私密解构列入到一个公共的空间语境里面去了。
——普集建筑+杨小荻
滑动查看
临时展馆改造及建筑师专访
南沙原创+刘珩
Q:通过这次的村落更新会给这个甚至深圳的城中村带去哪些方面的信息和变化?
A:总的来说,这次各位建筑师们都做的非常有意思,而且提供了改造的不同角度与方法,是非常多元的,能给村民更多的启示,延展村民对未来的想象力。之前这边的村民都是把房子的出租住宿功能极大化、利益极大化,我们觉得这是不好的,还是希望能够腾出一些公共的空间进行一些休闲与放松,希望能把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带入这些村落里面。
——南沙原创+刘珩
Art Intervention
艺术介入
艺术介入是“村市(是)厨房”展览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由构思到改造,这个过程既是一种文明与冲突的对话,也是一种独特的共生体验。
策展人分别邀请了近三十位来自不同国家、地域、背景的艺术家、导演等共同为大梅沙村因地制宜地进行创作。画册收录了艺术家创作过程、实地改造、作品呈现及艺术家专访,多角度重现艺术介入的方方面面。
(△ 点击蓝字回顾开闭幕及展期活动详情)
艺术板块内容节选
艺术的介入是另一个层面的实践,我们将以“村市(是)厨房”为主题,通过艺术表达、种植、烹调等行动进入村落的公共空间和部分住所,除了空间与食物生产外,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用装置、影像、壁画等作品,带领人们展开一次视觉与味觉的奇妙旅行。
——艺术板块策展人序
杨勇
“ 艺术介入 ”
是
《眼睛》
空间绘画
梁曼琪
a
《记忆味觉》
绘画、装置
赵谦
小时候对深圳的印象就是“世界之窗”,一座充满各种可能性和想象力的城市。方案围绕“眼睛”作为创作主题开展。
——梁曼琪
这一整个过程就如同一部庞杂的纪录片一样,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视觉版的“舌尖上的盐田”。这也将是一个绝佳的“共生”体验,持续性地在大梅沙村内进行写生创作,让食物、生活、艺术形成有机的转换。
——《记忆味觉》
是
《我们共同的形象》
高清影像
陶辉
是
《框架 170214》
装置
蔡磊
演员在荧幕前方,重现画面中的场景和台词,营造出一种真假难辨的错位感,以及虚实相生的荒诞性。他从集体记忆和群体经验的角度出发,表达对于“大众媒体”和“表演性”的探讨。
——《我们共同的形象》
在雕塑与装置、媒材与现成品、平面与立体、真实与现实这一系列有意为之的复义之间,工作的核心乃是视觉上的“模棱”状态,通过对观者目光的精确控制与调度,使他们的大脑与眼睛互相怀疑,使他们的空间认知与空间感觉变得敏锐而有质量了起来。
——《框架 170214》
a
《种吧》
综合媒介装置
路易斯·劳伦斯
fd
《食欲的形状》
综合媒介装置
周霄鹏&唐菡
去照料这些食物的生命,我相信这是一种本能,存在于我们人类的DNA里。我们看到超市里号称环保绿色有机的食物卖得很贵但仍有很多人买。针对2017UABB盐田分展场主题,我提出:“家养一只鸡,吃新鲜鸡蛋”。
——路易·劳伦斯
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背景之下,饮食业的摆盘方式在近几十年来是如何对西方餐饮文化的影响作出回应。摆盘作为食欲的承托者,在遭遇不同的文化他者时如何呈现出不同的轮廓,及其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作为思考的载体。
——《食欲的形状》
“ 艺术家专访 ”
滑动查看艺术家专访及作品
徐坦
Q:你觉得科技的发展导致了艺术的不断弱化吗?
A:所有的艺术关乎于人类精神和人性的需要,比如说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的需要和对疾病的难受,这些东西都进入历史博物馆。当然他们说到那个时候可能有新的艺术了,但是这个跟我们今天不一样,这是我唯一能想象到的。(节选)
——徐坦
滑动查看艺术家作品及专访
宋冬
Q:在探讨当下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时,您不断地将这些艺术和建筑的元素融入到生活中。请问在“吃城市”的系列创作里有什么样的传承和创新的东西呢?
A:这里面有大家非常自主的,非常自由的表达。每一个人都是建筑师,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建自己的建筑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场地会给我灵感。这次的曼陀罗就是其中一例。曼陀罗是一种精神家园的符号,神秘但引人深思。尤其是“坛城仪式”中的有和无的关系更能体现如何看待“物”与“精神”的关系。(节选)
——宋冬
“ 公共\特殊艺术项目 ”
公共艺术项目
《烧燕》壁画
蒋国远&艺邦成
《非线性》装置
杨勇
公共艺术项目和特别艺术项目是艺术介入版块中的两个互动性极强的部分,艺术家通过作品、通过活动与公众发生联系。我们也将其创作和发生的过程记录到了画册里。
特殊艺术项目
“我家的招牌菜”品尝大会
”吃的Really Want“系列活动
其中,特别艺术项目之一:“吃的ReallyWant”系列活动以独特眼光发现、研究大梅沙村食物、餐饮文化,探索村民日常生活细节,深入村民生活,发起趣味十足的艺术体验活动。
该活动缘起《吃的ReallyWant》杂志,该杂志由两位北京女摄影师大瓜(李月溪)和李珊珊发起,以食物为主题,讲述关于吃的故事与话题。
滑动查看
“吃的ReallyWant”系列活动
Exhibition Activities
展期活动
除了建筑和艺术展览两大板块,各式各样的活动是“村市(是)厨房”的最大亮点。展期活动分为开幕活动、展期活动、闭幕活动三部分。多场艺术美食活动、学术主题讲座、论坛、观影活动、戏剧表演因“村”、因”厨“生。
(△ 点击蓝字回顾开闭幕及展期活动详细回顾)
部分展期活动
“村市(是)厨房”展期从2017年12月22日开幕到2018年4月8日闭幕,历时108天,展览总参观人数达10万人,举办展期活动30余个。
画册收录了展期活动从筹备到发生的全过程。这些活动从食物与文化出发,过往的城市生活体验在盐田大梅沙村放大。
“ 开幕活动 ”
开幕仪式
光影晚宴
艺术美食活动
《食色》说唱表演
MastaMic
《共生之树》戏剧+舞蹈
高广健、
深圳大学表演系、舞编系学生
展览开幕当天,一系列开幕活动精彩纷呈。除了开幕仪式和策展人导览,还有说唱表演,戏剧舞蹈表演《共生之树》也在艺术家刘达和江宜臻作品前上演,以及接地气的广东本土晚宴——“大盆菜”。”村市(是)厨房“,正式开伙。
“ 展期活动 ”
滑动查看展期活动(部分)
在四个月的展览期间,我们一共举办了4场学术论坛、7场艺术家工作坊活动、8场公共教育活动以及10场生活美学活动。游客、居民、村民参与其中,由老及幼,全民互动。
滑动查看
食物主题艺术活动(部分)
展览配套活动,主题关乎“厨房”,材料是基础,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厨艺是必须。每个周末,在盐田大梅沙村,既有“鲍鱼燕窝等奇珍异品的美味”,也有“寻常材料加以精心浑然调制出的清香”,全看手艺与心思,配搭混合。
(△ 点击蓝字回顾食物主题活动详情)
“村市(是)厨房”开幕论坛
“城市共生”主题论坛
深港艺术发展论坛
穿插在展览期间的主题论坛则更加关注”城市“主题。关于城中村的讨论,建筑与艺术不同设计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村市(是)厨房“是一个集合点也是一个发散点,思考着城市与村庄之间互动互依的演变关系;探讨城中村的差异、多样与不确定等特质在现代城市与建筑里,如何得以被正向接受和呈现;反思现代城市的此时此地的位置和未来何去何从。
再南方Ⅱ:UABB·新建筑盐田设计论坛
我觉得我们理解南方就必须放在一个地理的、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初始的来源。在农耕社会阶段,生产和防御构成了这个地方的基本逻辑。所有一切都从生产方式出发,所以首先我们要通过扩大生产来获得生产的效应。第二我们必须防御,来防止敌人并吞或者兼并我们。这两个问题就使得不同的文明做出不同的选择。
——冯原
再南方Ⅱ:UABB·新建筑盐田设计论坛
“ 闭幕活动 ”
“九大簋”闭幕晚宴
闭幕活动现场
闭幕日当天,随着闭幕仪式的结束,“村市(是)厨房”还呈现了极具岭南风情的九大簋晚宴。传统的九簋菜上席,寓意喜庆吉祥。从“村”出发,至“村”结束,回归厨房与餐桌的盐田大梅沙,为“村市(是)厨房”画下句点。
Interview in Dameisha Village
在地走访
在地走访部分采访了“村市(是)厨房”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不仅是主办方、策展人、建筑师、艺术家,还有当地居民、游客、展览的策划执行人员、场地管理人员等。我们通过访问不同人群对于展览的感受与体验,从更多元的视角去回顾“村市(是)厨房”的点点滴滴。
在地走访内容节选
“ 策展人说 ”
因为这次的主题是“村市(是)厨房”,所以当时我觉得选择喜欢餐饮的建筑师会更合适一点。但它毕竟是一个村落的建筑改造,具有一定多元化的组合能为未来的乡村改造提供更多的更新可能性,同时展示很多不一样的解决方法。根据这两点因素,我邀请了来自北上广深的五家建筑师事务所,他们的特点都各不相同。
——建筑板块策展人 刘珩
大梅沙村像一个城市的厨房,大梅沙村在海边,产海鲜,还有许多海鲜大排档,所以我们就想用种植和食物作为一个核心话题。而且他们对食物这个话题的阐述其实是各有不同的,我觉得有一些是比较表面的认识的转换。因为艺术的意义在于它对你的启发性。
——艺术版块策展人 杨勇
策展人刘珩、杨勇进行导览
“ 策展团队说 ”
我们是从多个角度考量选择艺术家的,有像宋冬这样重量级别的,也有年轻崭露头角的。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也是不同而多元的,绘画、装置、影像,这些我们都有考虑进去。
——助理策展人 张巧依
整个项目回归到根本,是希望重新研究人和城市。后期我们媒体推广有个走访工作,走访当地帮助过、参与过这个展览的居民们,去了解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和他们通过这个展览所得到的及对以后的期望和想法。
——项目现场经理 郑雁玲
因为当时看到了村门前的海鲜街,有很多霓虹灯,就想用霓虹灯跟现代一点的字体结合,去突出“共生”的主题,同时也考虑到在村里的视觉效果会比较出彩。其实当时也考虑了很多其他风格,如果用太现代的元素,可能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些当地素材,形状也取材于当地的招牌,算是一种盐田印象。
——视觉设计 刘然艺
"村市(是)厨房“展览视觉设计
(部分)
“ 现场执行人员说 ”
我们这次虽然只接收10个馆,但每个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别看我们只保管这10个馆,我们各个岗位都要管理,因为我们是专业的,是需要按照我们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计划做事。
——场地管理人员 吴经理
他们(公众)也会说建筑改造得很好。焕然一新,也觉得很漂亮。屋主自己也觉得很漂亮,就想着以后也不用动,就这样子住。然后展期中间,艺术板块发起了很多活动,他们很多都会特地过来参加和看展览。搞什么活动,都应该有它的意义。
——义工
导览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老家的房子,它跟我一样大,88年建设的。因为那时候房子的基础做得比较浅,楼板比较薄,然后开始漏水,现在也有点像危房了。如今我们也有要回去重建的想法,但是重建可能就会变成跟我们父辈不相符的记忆,在这个展览中,于原建筑建筑基础上进行微改造的方式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借鉴,受益匪浅。
——导览人员
展览现场的公众
“ 公众说 ”
首先它的艺术感是非常强的,还有就是它的主题,“村市(是)厨房”,以这种城中村的饮食文化为介入点,然后做这种空间关系。在这种现有不太好的环境下,怎样去改造,怎样去将环境更优化,让人们更加愿意待在这里,而不像以前,只是暂时住一下,然后向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
——游客
是的,如果花了这么多钱,展几个月就拆掉会很浪费钱。像他们本地人才喜欢这样拆,我们作为租客都不喜欢拆。为什么呢?比如你那个被租的连着的房子,一层楼、八层、十层全部连在一起。这个如果是租客,要请示多少人才能装修得了呢?如果是自己的房子,要如何装修改造都没有关系,因为都是分开的,只有一家人住的。
——村民
我们去装修改造好了的房子里面看了一下,感觉里面的设计特别好,每一间房子都搞得那么漂亮,很有特色。
——居民 李小禾
出版物一直是上启艺术工作内容中的重要板块。从编辑到设计,从发生到回顾,我们见证着关于艺术更多可能性发生,也记录着城市群像的变迁。出版物不仅是对每一次展览的梳理,也是通过书籍这个媒介探寻形式之外的内容。
相关阅读:
【上启话题】持续中的“城中村再生实践产物”(下)
编辑:Liao
图片:来自画册、上启艺术
· E N D ·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